村网通总站 禾云社区 580764.nync.com 欢迎您!
还记得这张照片中的“大眼睛”女孩吗? 最近, 她当选团省委了。
1991年,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全国人都记住了, 这个8岁的安徽女孩苏明娟, 和这双清澈黑亮、充满渴望的眼睛, 她可能是中国最特殊的“名人”。 这26年来,她上了大学,进了银行上班, 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家庭, 生命中每一次重大的时刻, 都会吸引全社会的关注。
她的命运因为一张照片而改变,但少有人知道这张照片背后的摄影师。 一个在中国公益摄影和纪实摄影界,如雷贯耳、备受敬重的男人。26年前,正是他的眼睛发现了“大眼睛”,作为希望工程背后的摄影师, 他改变的何止是一个女孩的命运,更是553.6万中国孩子的命运,他的名字叫——解海龙。
从1991年起, 为了替农村孩子争取受教育的权利, 解海龙走遍了中国26个省128个贫困县, 拍摄了上万张珍贵的照片, 行程2万多公里,堪比红军长征, 但是,他拍摄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救助, 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建起了希望小学!
当20世纪末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轰轰烈烈,人人都忙于时,他是第一批将目光投向中国农村的人,并用影像的力量推动了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他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更是一个时代的良心。
1987年,解海龙去了两个地方, 一个是广西融水, 他本来是去拍少数民族过节的, 偶然听到广播,说那里的基础教育非常薄弱。于是走了80多公里,去了一个寨子。 进到寨子的学校里, 听到一个教室传来朗朗的书声, 慢慢推开门, 一眼看到一个女老师, 背着一个孩子正在上课, 解海龙一下子激动了, 立刻换了个广角镜头抓拍下这一幕。
另一张照片是在唐山拍的,1987年,唐山大地震恢复后,举办了一场大型的伤残运动会,来了很多大地震后的伤残运动员,解海龙在入场式上,看到一个没有腿的小伙子,用膝盖在走路,还挥动着帽子向看台上的人致意。那种精气神一下子抓住了他, 解海龙拍下这一幕,为之命名为“雄壮的入场式”。广西女老师和唐山运动员的照片, 后来都拿了全国的一等奖。
摄影的本质就是记录, 好的摄影作品会提出问题, 会让人迫切想知道照片背后的故事, 尤其是想知道这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他们将来会怎样? 最好的摄影作品, 会推动社会去解决问题。1990年代, 北京的发展正轰轰烈烈, 解海龙却做了一个决定: 要去拍中国农村! 课题都想好了: 中国农村20世纪末叶基础教育现状调查。
1991年4月,解海龙上路了, 太行山、大别山、沂蒙山, 云贵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哪里穷就往哪里钻, 吃饭买一毛钱的饼,一毛钱的鸡蛋汤, 一顿饭两毛钱搞定, 晚上就找老乡家寄宿, 运气好能搭到拖拉机或驴车, 运气不好只能靠腿,一天走几十公里是常事, 一年下来,他跑了12个省, 28个国家级贫困县, 去寻访那些最渴望知识最需要帮助的孩子。
1992年3月,山西省静乐县赤泥洼乡羊丈村,扛着桌凳去上学的孩子们.
到了学校后, 再去“参观”他们的教室。 如果不是亲见,解海龙做梦都想不到 “教室”还能是这个样子—— 1992年3月,山西省静乐县神峪沟乡杜家庄村,由于雨后教室坍塌,孩子们只能借村民的窑洞上课,棺材便成了课桌。
1993年10月,贵州省水城县花嘎乡天星村,这是一个条件极差的民办教学点,尽管如此,有些孩子还要走上10多里山路才能来此上学。
1993年12月,四川省旺苍县大两乡向阳小学四处透风的课堂。
1991年5月,山东省平邑县西点村小学,村民们集资翻盖了教室,但再也无力为孩子们购置课桌了。
1991年4月,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周七家小学,一场春雨教室便一片泥泞,孩子们仍在这泥水里继续上课。
1992年2月,甘肃省渭源县聂家山小学,一场暴雨摧毁了教室,孩子们眼睁睁地盼着能有一间屋子让他们再上课。
1992年3月,山西省静乐县神峪沟乡南岩头村,“磨盘小学”的全校师生。
很多照片, 解海龙都是一边拍,一边哭的, 冲洗出来的时候, 还要再看哭一遍。1993年10月,贵州省水城县保华乡东升村,12岁的李成妹没有上过一天学,无论刮风下雨她都要去山里砍柴。
1993年10月,贵州省水城县保华乡东升村,随母亲到集上卖口粮的孩子。
1994年4月,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刘老家村,11岁的刘小环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一家窑厂背砖坯,她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路,只得3分2厘工钱。
1993年10月,云南省红河县虾哩村,为了能缴上每年仅60元的学费,只好上山打柴。
1991年9月,贵州省水城县金盆乡新发村,辛家军、辛家友兄弟俩父亲病逝双双失学,随母亲过着艰辛的日子。
虽然条件艰苦, 但是孩子们热爱读书的画面, 又常常令他感动。1991年5月,山东省沂南县黄山坡乡,沂蒙山区遍地是石板,这是孩子们读书的主要文具之一。
1993年10月,云南省红河县虾哩村蛭玛小学,校舍年久失修,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学生们只好露天上课。
1992年9月,四川省望苍县大两乡向阳小学,石板搭成的教室,四面透风,冬天孩子们也只能在这种环境里上课。
1991年9月,陕西省佳县贺家岩村小学,遇到阴天,教室里便很昏暗,学生们就在室外上课。
1993年2月,河北省完县杨家台小学,孩子们在雪地里晨读。
1991年4月, 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小学, 解海龙来到一年级教室, 想拍一张“上课聚精会神”的孩子, 一抬头,一双大眼睛陡然映入眼帘, 一下子让他的心揪了一下。 解海龙毫不犹豫按下了快门, 这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大眼睛”。
1992年, 解海龙把这一系列“我要上学”的照片, 交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 “希望工程”项目, “大眼睛”那直勾勾盯着人看的眼神, 几乎打动了青基会所有人, 一致被选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靠着这一组照片, “希望工程”一炮打响, 照片发表后第8个月, 捐款已达到一个亿。 各大媒体都整版整版地发表解海龙的作品, 亲自题词, 影展从国内各大城市, 一直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美国。1994年, 希望工程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大型义演, 解海龙的56张照片, 同一天在人民大会堂展出, 他也因此成为在人民大会堂, 举办纪实摄影展的第一人。
“大眼睛”这张照片也注册了专利, 一度贴满全国大街小巷, 几乎成为20世纪发行量最大的印刷品。 2006年,在华辰秋季拍卖会, 中国第一个影像艺术拍卖专场上, “大眼睛”以30.8万元 创下专场的最高成交价格, 这笔钱,解海龙全部捐出, 在捐建了一座新的希望小学。图为长大后的苏明娟和“大眼睛” 。
截至2016年底, 希望工程总计接受捐款129.5亿元, 资助学生553.6万名, 盖起19388所希望小学。 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失学救助项目, 并最终推动了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这是2006年9月,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库依乡中心学校,孩子们盼望早一天在新建成的学校上课。
当年,和大眼睛一起, 作为希望工程第一批公益宣传照片的, 还有两个男孩, “小光头”和“大鼻涕”。 “小光头”,大名张天义, 后来从盐城工学院自动化专业毕业, 成为一名企业的技术骨干。
“大鼻涕”胡善辉, 后来成为了一名军人。
2005年5月, 大眼睛、小光头、大鼻涕, 在北京相逢了。
在北京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院内, 他们和解海龙也久别重逢了。26年来,解海龙和许多孩子都保持着联系,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尤其是对大眼睛苏明娟,一直像父亲一样关爱,因为希望工程,苏明娟突然成为了“名人”。这对她其实造成了很多压力,解海龙一直在耐心引导她。 他鼓励苏明娟去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是在他的建议下,苏明娟选择了去银行做自己专业的工作。
苏明娟幸福的一家。 如今,苏明娟也经常做公益,每年都会资助别的孩子,成功完成了从受助者到捐助者的转变。 在解海龙心中, 如果不是大眼睛和这些孩子, 他可能不会走上纪实摄影的道路。 20多年过去了, 他庆幸他拍下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他说:纪实就是纪实。 用影像去纪录一个时代, 用影像去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这是他作为一个纪实摄影师最崇高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