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禾云社区 580764.nync.com 欢迎您!
孤残儿童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对象,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为切实解决残疾孤儿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疾病和缺陷,增强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主能力,实现他们回归社会的愿望。
山西临猗角杯乡张吴村近些年陆续寄养了126个孤残儿童,孩子们在这里拥有了一个健全的家庭成长环境,在这里生活、学习,解决今后融入社会的问题。
据副站长张万成介绍,角杯乡孤残儿童寄养站2009年建站,站长张崇虎是县民政局退休人员,张万成是水利局退休人员。当时看到福利院的活动场所受限,而张吴村原是一个乡镇所在地,医疗、服务设施齐全,于是向市民政局和福利院请示,在村里建了这个寄养站。初建时,因为是运城的第一个站点,很多村民接受不了,认为把这些脑瘫的、多病的不健全孩子放到村里,对村子的影响不好,给开展家庭寄养造成一定困难。
经了解,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作为一项崇德扬善的公益事业,近年来也得到了当地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的参与,为孤残儿童做了大量的工作。寄养站的张会云就是一名志愿者,她是一位教了20年学的小学教师,目前已经在站里工作了6年,既当特教老师又当特护,还负责事务管理,每月只有不到一千元的补贴。
拓展阅读:福利机构特殊的教养环境对孤残儿童心理素质的影响?
1.机构养育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机构照顾是一种封闭的团体式的照顾。虽然满足了儿童24小时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但这种养育环境,客观上为儿童营造了一种比较淡化的亲子感情关系和氛围,工作人员每天24小时三班倒。对于机构中的儿童而言,就像有二到三组不同的父母。儿童的照顾者经常更换,无法为儿童提供持续性的照顾,造成角色缺位或角色冲突。因此机构中长大的儿童缺少家庭生验,缺少与他人正常的依恋关系,缺少感情交流,对儿童的身体、智力以及人格的社会化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有相关研究表明,早期失去母亲的儿童,且没有代替母亲的人,其身体发育、情绪发展,以及智力发展等方面会出现长期缺陷,这些孩子后常常因神经质而变的粗暴、冷酷、冲动等。
2.教养者自身素质对孤残儿童的影响:机构中的保育员、特殊教育老师等工作人员众多,受教育程度不同,自身的素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相当于家庭教养中父母“教”与“育”,但他们又集众多角色,既要担负着细致入微的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和情感照顾,又要担负着家长、朋友、教师等多重角色,而不同的教养人员教养方式与教育观念常会有分歧,易出现不一样的教养行为,从而使孩子产生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使其心理素质不能健康发展。
3.儿童特点:福利院中的儿童和青少年基本上是入院有期,出院无期。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使得福利院的儿童在个体认同、同辈团体方面发生困扰,从而不利于儿童和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儿童福利院缺少实现社会化所必须的场合和舞台,儿童自身受生理、行为偏差和情绪问题、人格特质所限,影响了儿童可能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减少了他们参与社会化的过程与质量,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也怪僻、孤独、自私和神经质,而培养不出社会规范的行为,扮演不成社会所期待的角色。
(想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并绑定,越声理财咨询公众号“yslcgfl”)
(广东电台、广东广播电视台广播FM 95.3、 财经电台、《投资快报》官方网站,为证券投资者提供快捷、权威、简明、实用的股票市场金融资讯、内参、数据、策略服务。)
编辑:王曼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