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被“唤醒”的乡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信息发布者:qyheyun
    2020-01-08 11:15:54    来源:互联网   转载

      三年前,我受邀参与一个乡村的复兴计划,后因种种原因退出。

      前不久,机缘巧合,我再次来到那个乡村,惊讶的发现原来的或闲置或残垣断壁的土坯房、石头房居然全部变成了崭新的现代建筑。仅留一栋石头房作为村史馆,保留了下来。

      

      这一惊天巨变,而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还是令我吃惊的。不由的在村里转了一圈,发现新房大致上分成几类,一类挂着企业名称,一类挂着民宿的字样,一类是没有任何标记的普通院落。

      一圈转下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如入一个无人村,听不到狗叫,看不到鸡跑,望不见炊烟,闻不到菜香,街上几乎见不到人影,唯有四处白白的墙壁和刚刚栽下的绿植在告诉我这里有人,而且有着精心的维护。

      01

      让乡村复兴

      尽管部分村落必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遭遇淘汰,然而,让乡村复兴,依然是许多机构和个人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事业。

      当前,复兴乡村有着多条探索式推进路径,大致归为三类,一类是或原地或异地建设新农村社区;一类是激活自然资源,比如对于土地、物产、生态等资源斌赋较好的区域进行依托资源进行的产业打造或资源再分配,进而带动村落的递进式复兴;一类是整村激活,而整村激活一般情况下是由于村里保留的传统民居相对较多,具备激活的外在条件,比如可以开发民宿。

      这三类路径基本上都是遵循两个原则:土地的科学、高效使用,闲置农宅的盘活。

      2018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至少有7000万套闲置房屋,农村居民点空闲和闲置地面积达3000万亩左右,一些地区乡村农房空置率超过35%。

      我国的乡村结构极其复杂,存在地域差异、民族差异、资源差异、发展水平差异、人口差异等诸多差异,这也就注定各地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摸索乡村复兴之路。

      比如浙江绍兴全面推进实施的“闲置农房激活计划”,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流转推介交易平台,鼓励引导有实力、有情怀的乡贤能人回乡投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盘活农房、山林、田地等闲置资源,计划用3年时间吸引100亿元社会资本,实施1000个改造项目,激活1万幢闲置农房。

      02

      二次空心化

      为了让乡村振兴,各地展开积极探索,大多收到了很好的效益。但是,不容回避的是,部分“复兴”的乡村,重新陷入空寂、闲置,导致“二次空心化”。

      在一些撤村并居的新农村社区,由于不少村民仍从事农业生产,却要走出社区很远种田,没地方饲养牲畜、存放农机具和晾晒粮食,地下室储粮不方便。同时,住进楼房也就意味着生活成本的增加,这对在房前屋后撒把菜籽就能吃一年青菜,上山砍点柴就能做饭的村民来说,如何适应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冲突,还需要时间。

      部分地方的新农村社区考虑到了村民的增收问题,在新社区里统一建设了门面房,但是,一方面缺乏统一协调机制,无法引流进村,一方面村里本来就人少,这些门面房事实上无法做生意,沦为摆设。

      在一些整村激活的地方,由于盲目上马民宿、农家乐项目,看似全村做起了买卖,但由于村民的服务意识、管理水平、营销能力、产品质量规范等诸多短板的牵制,导致生意清淡,传统旺季尚能撑一撑,到了淡季,直接关门不营业。如果在家门口做生意的收入达不到预期,重新外出打工就是必然的选择。

      部分地方的整村激活,看似引进了外来投资商开发民宿、餐饮、娱乐、民俗文化等项目,但由于缺乏对乡村旅游业态上可容纳项目的运营经验、在地融合和资源支撑,尤其是对周边依托城市的认识不充分,错误的预估了市场接受度、刚需性、需求量,导致生意惨淡。可谓开局轰轰烈烈,结局十分尴尬。

      在一些积极土地流转,积极招商引资,积极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资源,积极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探索的地方,问题更为突出。

      因为,少部分一次性拿到补偿的村民,转身融入了城市。大部分以土地和房屋入股的村民,面对投资商漫长的投资回报期、盈利期,甚至是投资商的毁约和只圈占不开发,只能是望梅止渴,短期内并无太多实质性收益。

      这些问题的叠加,导致在部分地方,刚刚实现的乡村复兴新局面,转而复归“空心化”。

      03

      如何为乡村填充“内容”?

      为了避免“空心”,就必须“填充”。

      那么,乡村复兴这一伟业,究竟该如何填充内容呢?

      处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少部分拥有得天独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地方,可谓老天爷赏饭吃,可以顺理成章的发展乡村旅游,顺势填充民宿、营地、户外、休闲、养生等项目。但大部分地方,没有优质资源,没有引流的资本,无论如何发力,都捉襟见肘、穷于应付。

      同时,那些拥有地方特色产业,或者恢复了传统特色产业的地方,在拉动乡村复兴方面,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这就苦了既没有独特资源,也没有特色产业的地方,他们的路该怎么走?

      实际上,这是一道国际难题。

      在日本西部,有一个群山环绕的小村子,在很久以前,这个村子非常热闹,但是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城市发展,而留下来的老人也越来越少,先是30几人,后是20几人,直至几个人。因为独特的地理因素,这里居然成为了日本者的天堂,据说是日本率最高的一个地方!

      这样的村子怎么复兴呢?

      后来,村里一位老人为了纪念逝者,按照他们生前的模样,偶,放在他们空置的房屋前面。久而久之,居然形成一个“人偶村”。

      本来就人口稀少,又处在深山,整个村子死气沉沉。但加上这些人偶后,整个村子顿时阴森恐怖起来,反而增添一层神秘感。正是这层神秘,居然诱导很多人过来旅游,让这个村子闻名起来。这可谓歪打正着吧。

      同“人偶村”不同,日本另外一个“极品”村落可谓从最初就有着清晰的顶层设计,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举世闻名。

      说这个村落“极品”,那是因为这里是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一年当中有一半时间被大雪覆盖,雪层厚度曾达到五米以上,平均积雪也在三米以上。这就是日本新潟县的越后妻有地区。

      2000年,三年一度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Echigo-Tsumari Art Field)应运而生。

      作为世界最大型的国际户外艺术节,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试图通过艺术的介入来修复人与土地的依存关系,鼓励艺术家进入社区,融合当地环境,创作与在地生态及社区共生的艺术作品。

      农田、山峦、森林、沙川、梯田、空屋、旧校,这些日益被人遗忘的私人与公共空间在这里孕生出了新的艺术展示舞台,也逐渐成为推动整个越后妻有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振兴的关键性力量,激活了曾经的日本“死角”——越后妻有。

      这两个案例,极具独特性,独特到无法模仿。但如此“极品”的村落通过“填充”内容都可以被激活,我们是不是要对未来更有一点信心呢?

      说一个更具操作性的乡村复兴的“填充”案例。

      同日本填充人偶、大地艺术不同,澳洲采取了更有指导意义的填充,他们填充的是退休老人。

      1930年代,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卫理公会的一名成员发现老年群体由于没有养老金而支撑不起住房款,于是资助了一个名为Whellar Gardens 的村庄,供这群人居住。这个社区后来被认为是澳大利亚第一个退休村。

      澳大利亚的退休年龄是70岁,退休前,许多澳洲人的大部分收入都用在房产上,但退休后的收入并不足以支撑房租,因此,利用村子打造成社区养老机构,就成为一种选择。

      在退休村里,根据居民年龄提供各式各样的活动,包括网球、保龄球、游泳池、健身房,以及艺术教室等。对于有医疗需求的老年人,不少退休村也提供解决方案。同时,退休村的很多人退休后还会从事兼职,与社会保留一层联系。

      这种利用空心化的村落,抱团养老的模式,值得探索。

      04

      乡村的活化

      需要城市来带动

      当前的广大乡村,面临的是离土、出村、不回村,留下的村民面临的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双重现代化滞后,因此,先发展乡村的现代化,继而工业化,再进一步城市化,就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子。其值得探索的核心理由就是让村民与时代同步,享受社会发展红利。

      当然,路子并不这一条。通过古村的恢复、生态环境保护,维持古朴乡村的历史,在原有肌理不动的情况下,实现村庄复兴和现代化,也是值得探索的一条路。

      但无论哪条路,乡村的复兴都依赖于城市的带动,或者说依赖于城市对乡村的反哺。

      未来,城市和乡村如何实现大循环,如何获得平等、共存、共荣的发展机遇,如何建立城市反哺乡村的拉动机制,都直接决定着乡村是否能够复兴,以及复兴后会不会再次空心化。

      而破解城市和乡村融合难题的关键,就是农地权利和经营制度的变革,变革之下就是生产要素激活、发展潜力释放。

      衷心期望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能够和谐共处,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共同营造美好的未来,共筑中国梦。

      作者:木尧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